1. 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体系”
沙特如采购歼-10C,还需引入中国防空雷达、无人机指挥系统,这正是中国军贸的终极目标——让客户依赖“中式作战生态”。埃及的案例更证明,从战机到运输机,从培训到后勤,一条龙服务正在建立。
2. 技术迭代的“双循环”
歼-10C的出口反哺国内研发:外军实战数据加速PL-17导弹升级,中东高温环境测试为歼-20改进提供参考。这种“内需+外贸”的双向循环,让中国军工避免重蹈苏联“为出口牺牲性能”的覆辙。
3. 全球军工的“规则改写者”
当西方还在用“民主军售”画地为牢时,中国正用歼-10C撕开新赛道:
技术授权:传闻埃及获准本土维修歼-10C发动机,这种“技术让渡”直击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痛点。[page]
五、尾声:星辰大海,始于足下
歼-10C的国际征程,恰似中国军工的缩影:从被嘲讽“山寨货”到让对手夜不能寐,从边缘市场到挺进美俄腹地。看官们或许会问:“猛龙”能否真正取代F-16成为“国际战斗机”?笔者的回答是:这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,而是一个历史进程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