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战略阳谋:中巴的“技术钓鱼”与印度的“逆向陷阱”
耐人寻味的是,巴基斯坦在空战中刻意使用霹雳-15E击落印度高价进口的“阵风”,似乎暗含战略算计:
消耗战逻辑:印度若试图逆向研究霹雳-15E,需投入数亿美元建立实验室、聘请欧美专家,但中国早已布局下一代霹雳-17(射程300公里+双脉冲发动机),让对手永远处于“追赶-过时”的死循环。
军贸广告效应:霹雳-15E的实战表现,已引发中东、北非多国询价,而印度“坠机残骸闹剧”反而成了免费宣传。这种“用对手的嘴打自家广告”的玩法,堪称现代军工营销的教科书案例。
体系威慑:中国通过“导弹-预警机-数据链”打包出口,帮助客户构建区域防空优势;而印度“买遍五大洲”的模式,却陷入“武器虽多,难以攥成拳头”的困境。[page]
五、结语:天空不相信“嘴炮”,只认导弹的尾焰
印度军方对霹雳-15E的“酸葡萄心理”,折射出南亚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——当“布拉莫斯”导弹还在吹嘘“航母杀手”时,霹雳-15E已用击落“阵风”的战绩证明:现代空战的胜负,不在参数表的纸面狂欢,而在“生产线上流动的导弹”与“作战体系的无缝衔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