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明斯克协议的“棺材钉”与西方的信任破产
“我们不会再轻信这些‘西方伙伴’。”普京的这句论断,堪称俄罗斯对欧外交的墓志铭。回溯《明斯克协议》的破裂过程,西方国家的“战略欺骗”早已成为莫斯科的集体记忆。2015年乌东部武装提出“单方面停火”遭拒,2022年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搅局伊斯坦布尔谈判,这些事件串联起来,恰恰印证了普京的指控:北约的真实目标不是调停冲突,而是通过“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”来消耗俄罗斯。
这种认知断裂在军援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美国累计向乌克兰输送1750亿美元,其中1060亿直接用于武器采购,却始终回避两个致命问题:其一,为何M1A2坦克的到位率不足40%?其二,为何“海马斯”火箭炮的弹药供应出现周期性断档?答案或许藏在德国基尔研究所的统计里——欧洲实际军援中55%的装备依赖乌克兰本土生产,这等于是让失血者自己制造输血设备。
更讽刺的是,马克龙宣称要组建的“欧洲军团”尚未成型,欧盟内部关于“援乌疲劳症”的争吵已甚嚣尘上。当波兰农民用拖拉机封锁乌克兰粮车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扬言“和平优先”时,普京那句“欧洲不再是可信对话者”的判词,已然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