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线施压:冻结军援倒逼基辅妥协
上任首日签署《对外援助审查令》,暂停对乌60亿美元军事拨款,迫使泽连斯基接受“四州换停火”方案。这种“断血疗法”直接导致乌军哈尔科夫防线在2025年1月出现弹药短缺危机。
暗线赋能:精准情报支撑跨境打击
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(NGA)向乌军提供俄境内目标坐标、防空盲区及后勤节点信息,使乌军无人机打击精度从32%跃升至78%。特别是3月20日恩格斯基地突袭中,美方提供的基地热力图与换岗时间表,让乌军成功避开“铠甲-S1”防空系统的拦截。
这种“谈判桌上压价,战场上加码”的策略,本质是将乌克兰变为施压俄罗斯的“可控代理人”。正如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所言:“华盛顿试图用乌克兰的导弹代替自己的外交官。”
三、普京的“落袋为安”逻辑:战略忍耐背后的三重考量
克里姆林宫对本土遇袭的克制,绝非软弱,而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精密算计:
1. 战场优势的边际递减
尽管俄军控制乌东四州90%区域,但北约培训的12万乌军后备部队已形成“弹性防御体系”。俄军每日伤亡数字从2024年的日均412人降至2025年的287人,但装备损耗率仍高达3.2%/月,T-90M坦克库存仅剩43%。继续强攻意味着陷入“胜利陷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