扒日本“专守防卫”外衣:从岸防匕首到远攻流星

时间:1764130704
来源:

风险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在持续累积。与那国岛如同一枚支点,一端连着日本国内政治与同盟承诺,另一端则牵动着台海与东海脆弱的安全平衡。笔者曾多次强调,军事部署的透明度若跟不上部署速度,误判的概率将呈指数级上升。[page]

四、红线何在?从“威慑”到“挑衅”的临界点

面对这种局面,看官应关注几个可验证的现实:日本确实在系统性地延长武器射程、丰富发射平台、加快部署节奏,并将这一切统一在“防卫”“反击”“威慑”的话语体系内。简而言之,其技术与政策方向一致,核心逻辑是抬高潜在对手的行动成本,为自身争取更长的战略缓冲期。

然而,区域安全从来不是单边方程式。笔者以为,关键问题在于三点:

第一,部署的透明度能否跟上部署的速度?若缺乏详细射程通报、演训范围公示,误判将难以避免。

第二,危机沟通与冲突管控机制是否足以覆盖这些新的前沿节点?现有机制多构建于冷战时期,未必适配高超音速时代的秒级决策。

第三,相关各方能否就导弹射程、预警半径和演训范围建立起基本的底线共识?否则,“威慑”极易滑向“挑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