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令人唏嘘的是,被围部队的构成复杂且缺乏协同。第79旅、第25旅作为乌军正规部队,本应具备一定机动能力,但长期作战已使其兵员疲惫、装备损耗严重;38海步旅则擅长两栖作战,在陆地矿区环境中难以发挥特长;而亚速营突击分队以极端民族主义背景著称,擅长城市游击,却在此次突围中暴露了缺乏重装备支援的短板。警察特种部队更非野战单位,其训练重点在于治安与反恐,而非大规模突围作战。这种“大杂烩”式的部队组合,在指挥链断裂的情况下,极易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。笔者观察到,此次突围中,部分车辆试图分散迂回,却因道路狭窄与俄军无人机监控而无法逃脱,最终被逐一清除。
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
突围失败的背后,是乌军整体后勤与情报体系的崩塌。季米特洛夫包围圈自形成以来,乌军外部补给线已被俄军切断超过两周。粮食、弹药与医疗物资见底,士兵们不得不依靠野外采集与残存储备维生。更致命的是,通讯设备在电子干扰下频繁中断,导致指挥命令延迟或失真。俄军则利用“民用无人机”进行持续监视,这些低成本、高灵活性的设备,为俄军提供了实时战场画面,使其能精准调整火力部署。笔者曾分析过,在现代冲突中,“民用无人机”已不再是简单的侦察工具,而是成了“战场天平”的砝码——俄军通过大量改装商用机型,实现了对乌军动向的全天候掌控,而乌军在此领域的反制手段却寥寥无几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