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∶1的成本差意味着防御方必须实现96%以上的拦截率才能避免亏损——而这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俄罗斯试图通过“低成本反制”破局:
Rapira-2系统采用7.62mm机枪作为效应器,单发成本仅数美元
电子战系统(如RB-504P-E)干扰无人机导航,单次启动成本低于导弹
但乌军以量制胜的策略仍在持续:2025年无人机采购量达450万架,足以淹没任何技术优势。
五、未来战争:算法霸权与成本革命的终极对决
当战争进入“无人机民主化”时代,胜负天平已从技术优势转向体系韧性。东大民用无人机企业无意间改写了战争规则:其产品虽为民用设计,却因开源飞控、模块化结构成为战场创新温床。反观传统防空系统,仍困于“昂贵精准打击”的路径依赖。
未来突破方向或将聚焦三点:
智能组网:分布式雷达节点与人工智能目标识别,降低虚警率
动能-电磁混合拦截:以微波武器瘫痪蜂群,辅以动能武器精准补杀
战争经济学重构:用低成本反制体系(如激光武器)取代导弹防御[page]
结语:技术革新还是绝望狂欢?
俄罗斯双链供弹系统代表了传统军事强国对无人机浪潮的奋力回应,但其本质仍是“以更高效率打苍蝇”。真正决胜关键,在于能否构建成本可承受、规模可扩展、技术可演进的防御生态。若执着于用精密武器对抗消耗洪流,终将陷入乌克兰战场般的绝望循环——毕竟,无人机可以承受千次失败,防空系统一次失误就可能满盘皆输。
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