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众多致癌物中,有一种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为一级致癌物,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,一粒花生大小的污染食物中仅含1毫克,长期摄入就可能诱发肝癌——它就是黄曲霉素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致命毒素常常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角落,尤其是厨房里那些看似无害的发霉、变质食物中。很多人以为“洗洗就能吃”“挖掉发霉部分还能用”,殊不知,正是这些习惯,正在悄悄打开癌症的大门。

什么是黄曲霉素?为什么这么可怕?
黄曲霉素是由某些霉菌(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)产生的代谢毒素,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,如花生、玉米、大米、坚果、食用油等。
✅ 三大特性,让它防不胜防:
剧毒:极少量即可损伤肝脏,导致急性中毒。
强致癌:长期低剂量摄入,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。
极其稳定:耐高温,普通烹饪(煮、炒、油炸)无法彻底破坏,280℃以上才能分解。
这意味着:发霉的筷子、泡久的木耳、变味的坚果,哪怕加热后,依然可能含有活性毒素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[page]
哪些食物最容易滋生黄曲霉素?
1.发霉的谷物和坚果
花生、玉米、大米、小米、核桃、杏仁等富含淀粉和脂肪的食物,在潮湿、高温环境下极易霉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