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面部队进入伊朗?不会发生。”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摊牌,却如同在中东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弹。它彻底撕碎了西方干预万能论的遮羞布,宣告了一场延续三十年的、旨在从外部瓦解伊朗现政权的隐秘战争,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对于那些长期蜷缩在西方使馆阴影下、将自由希望寄托于美以战机的伊朗亲西方派而言,内塔尼亚胡的声明无异于兜头一盆冰水,浇熄了他们最后的幻想。曾几何时,他们梦想的剧本清晰而诱人:严酷制裁绞杀伊朗经济,网络攻击瘫痪关键设施,秘密资金扶植反对派媒体,最终在某个临界点,一场“阿拉伯之春”式的颜色革命席卷德黑兰。
然而,现实给了最无情的耳光。2025年的今天,当制裁清单已长如裹脚布,当以色列战机数次穿透伊朗领空轰炸核设施,当欧洲的制裁大棒一轮狠过一轮,伊朗的教士政权却如同风浪中的礁石,不仅未被冲垮,反在外部高压下展现出诡异的“压力转化”生存术。
每一次美以的精准打击,每一次西方加码的制裁,都被德黑兰的教士们熟练地转化为最有力的动员令。国家宣传机器高速运转,将外部压力描绘成“亡国灭种”的威胁。制裁的铁拳砸在伊朗普通民众身上,生活困顿的怨气并未导向德黑兰,反而被巧妙地引向了“万恶的美帝及其走狗”。 民族主义的大旗在高压下猎猎作响,将原本可能松散的内部力量捆绑得更加紧密。“围城效应”之下,堡垒往往从外部最难攻破。 内塔尼亚胡的“不进入”,不过是苦涩地承认了这道防火墙的坚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