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泽连斯基的愤怒:政治秀场的失焦
泽连斯基的离场,看似情绪失控,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。
首先,他需要“聚光灯效应”。 自冲突爆发以来,泽连斯基凭借全球舆论舞台维持存在感。此次谈判若仅有中层官员参与,无疑会削弱其“战时总统”的悲情形象。因此,他高调要求普京亲自到场,试图将和谈升格为“元首峰会”,却未料到俄方以冷处理回应。
其次,国内压力的倒逼。 乌克兰国内强硬派始终反对妥协,泽连斯基若轻易坐上谈判桌,恐被指责“背叛主权”。通过离场抗议,他既向国内展示“强硬立场”,又将谈判破裂的责任推给俄方。
最后,西方支持的微妙变化。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虽抵达土耳其,却未与乌方紧密协调,反而聚焦北约事务。泽连斯基嗅到西方“战略疲劳”的信号,急于通过戏剧化举动重新唤起关注。[page]
三、特朗普的“预言”:搅局者的算计
特朗普虽未亲赴伊斯坦布尔,但其言论早已为谈判定调。
其一,抬高谈判门槛。 他宣称“除非普京与我面对面,否则和谈无果”,实则是将美国塑造为不可或缺的“仲裁者”,同时暗示乌克兰不过是“棋盘上的卒子”。这种“美国中心论”既迎合国内选民,又挤压了土耳其等调停方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