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链霸权VS北斗破局:欧洲的生死抉择背后,藏着中美世纪博弈的暗流
一、美国“科技铁幕”再起:逼欧洲在星链与北斗间站队
2025年4月,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(FCC)主席布伦丹·卡尔的一番话,将欧洲推向了风口浪尖。他公然宣称,欧洲必须在中美卫星技术之间“做出选择”,并威胁若继续犹豫,将面临“盟友体系的分裂”。这番言论看似是技术路线的施压,实则是美国试图在数字时代重建“单极霸权”的缩影——用星链技术捆绑欧洲,同时将中国北斗系统污名化为“安全威胁”。
卡尔的背景耐人寻味:他不仅是特朗普“2025计划”的核心操盘手,更与马斯克保持着密切利益关联。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威胁更具杀伤力——既代表美国政府的地缘政治意志,又夹杂着商业巨头的垄断野心。而星链在俄乌冲突中的“断网威胁”,早已让欧洲脊背发凉。如今,美国将同一套剧本搬到欧洲本土:要么服从星链体系,接受数据主权让渡;要么被扣上“亲华”帽子,承受关税与安全制裁。
但讽刺的是,美国自身在通信基建领域早已失去竞争力。卡尔承认,美国“历史性错误”导致本土电信企业溃败,如今只能靠胁迫诺基亚、爱立信等欧洲企业赴美设厂,勉强维持技术存在。这种“霸权空心化”的焦虑,正是美国撕破脸皮、强推“数字殖民”的深层动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