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板斧:分化欧洲内部共识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公开嘲讽法国“争夺防务领导权”,德国则在美国游说下采购以色列火箭炮,刻意绕开法国主导的欧洲项目。
第三板斧:渲染“安全焦虑”。美国智库频繁炒作“俄罗斯威胁论”,暗示欧洲若脱离北约体系将“无法自保”。这种心理战直接动摇东欧国家对欧洲自主防务的信心。
对此,法国《费加罗报》尖锐批评:“美国正将欧洲军工锁死在‘殖民地模式’——我们提供市场,他们掌握利润和主导权。”[page]
五、欧洲的“囚徒困境”:自主化能否破局?
欧洲军工自主化的悖论在于:越依赖美国,越无力摆脱依赖;越追求自主,越需要承受短期阵痛。这种“囚徒困境”在火箭炮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:
若选择“海马斯”,欧洲将永久丧失远程火力投射技术的迭代能力;
若选择FLP-T,法国需独自承担研发风险,且可能因进度滞后失去盟友信任。
马克龙政府的选择,是典型的“法兰西式破局”:联合西班牙、意大利成立“欧洲远程打击联盟”,通过分摊成本、共享技术降低风险。然而,这一倡议仍需直面三重挑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