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萨尔公司倒是光棍,第二枚火箭已在生产线狂奔。他们从爆炸残骸里扒拉出2000多个传感器数据,这劲头像极了打不死的小强。但明眼人都知道,要突破每公斤1万欧元的成本线,光靠慕尼黑的工程师远远不够,得把波兰的机加工、瑞典的复合材料、意大利的设计统统拧成一股绳。
结语:太空版《等待戈多》
站在2025年的时空节点回望,"光谱"的失败或许正是欧洲觉醒的契机。当欧盟太空战略文件还在纠结"技术主权"的漂亮话时,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已实现可回收技术突破,SpaceX的星舰正在筹备火星移民。
欧洲航天就像个捧着祖传青花瓷的贵族,既想加入街头斗舞,又怕摔了传家宝。但太空竞赛从不等人,当阿丽亚娜6终于蹒跚升空时,抬头望去,轨道上早已挤满中美卫星,留给欧洲的,只有北冰洋上那片清冷的星空。
这场30秒的烟花秀,终究照见了旧大陆的黄昏。要破局,欧洲需要的不是更多战略文件,而是当年哥伦布扬帆出海的狠劲——毕竟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,从来没有温柔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