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目前提供的电子签服务,很重要的一点是帮用户采集和保障全过程的证据信息,如果一方在A平台签,另一方在B平台签,证据可能就会很零散,证明不了一份合同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。”
一位从业者认为,至少在目前的阶段,打通数据对用户来说是极不友好的,可能会衍生出更复杂的取证和安全问题。对此,另一位从业者也提到,电子签行业首先要做的是构建能够覆盖整个中国的签署网络,下一步服务商们才会考虑“打通”的问题。
安全合规才是契约的底牌
以往,越是大型企业,就越不会重视管理合同带来的那一点成本节约。尤其是对于国企来说,印章管理都极其严格,盖任何章都要走层层审批,而“电子签给人的感觉就是用账号密码登录一个App,点一下确认,操作权限可能会弄错,也怕电子章被冒用。”
相比小张和小潘,小李所在的一家北京国企则是从2016年就早早地用上了电子签,由于高昂的迁移成本,至今仍然使用着同一家服务商。
“但也不是所有合同都走电子签,理论上是都可以接受电子签,前提是文件在OA上留痕了,一般情况是领导本人在驻外。不过这主要是基于我们公司驻外是常态,只能接受电子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