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偿代扫墓,当追思成为一门生意

时间:1649228645
来源:

钱锺书也对“助哭”有所研究,引用南齐人王秀之《遗令》来说明,未能真情到位流露,所以用更多人哭声来相助掩饰。但是钱锺书没有引用的是,王秀之还说了,假若“亡魂”真有“灵”的话,就要发笑了。

作者杨建民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《钱锺书说“助哭”种种》中也提到,在陕南一带,“助哭”是很常见的情形。“助哭”者声音沧桑,略带颤抖却高低起伏绵延“哭诉”。

杨建民还提到,古代“助哭”可以为“生计”,有经济收益参与其中。“曩日妇人有以受雇助哭为生计者,吴中称‘哀丧婆’或‘哭丧婆’,余少日乡居时常见之。”此外,西方亦有“哀丧婆”,引用了古罗马诗“得钱代哭之妇自扯其发,放声大号,悲戚过人”。

2013年,华中师范的一篇博士研究论文也调查了一个位于启东市的海界村的“代哭”现象,代哭者披麻戴孝,跪伏在地,高调哭喊,声嘶力竭,唱着哭着。在这里,代哭人被当地人称作“九千七·二万四”,后销声匿迹。在经济富裕之后,这种雇人哭丧的习俗又复兴起来了。最后得出的结论是,自1988年“雇人哭丧”习俗复兴以来到2012年,近八成办过丧事的农户有过“雇人哭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