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被抛弃了?泽连斯基称已准备好结束俄乌冲突

时间:1761102410
来源:

值得注意的是,欧洲的军事自主化进程与俄乌战争呈现螺旋上升的联动效应。战争初期各国清库存式的军援已演变为战略投资——德国军费首破GDP的2%,波兰陆军规模将跃居欧盟第一,连一贯中立的瑞典都加入了北约联合演习。这种转变既源于对跨大西洋联盟可靠性的质疑,更是对未来安全格局的未雨绸缪。正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最新报告所指:“当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转移时,欧洲必须拥有独自应对东部威胁的能力。”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

然而当前最大的博弈焦点,仍集中在“按前线停火”方案的可行性上。这套由部分欧洲国家提出的过渡方案,主张以当前实际控制线为界先行停火,再通过“二级谈判”解决领土与安全问题。但该方案面临三重悖论:军事上,长达1200公里的接触线存在数十处争议突出部,任何停火都需数万观察员驻守;政治上,乌克兰难以接受固化领土损失的既成事实,俄罗斯则要求承认新边界合法化;技术上,监督机制需要卫星侦察、无人机巡弋、电子监控等多维手段,而各方对核查权限争执不下。

笔者曾分析过多场现代局部战争的停火协议,从波斯尼亚到纳戈尔诺-卡拉巴赫,发现成功案例都具备三个共性:有强制力的第三方担保(如北约在科索沃)、清晰的地理分界标识(如戈兰高地隔离带)、以及不对称的威慑平衡(如韩国对朝鲜的监控体系)。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特殊性在于,双方缺乏基本互信,而潜在担保方(如欧盟或联合国)又缺乏足够的军事威慑能力。这导致任何停火协议都面临“签署即破坏”的风险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