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击半径重构:无人隐轰+轰-20的组合,无需海外基地即可覆盖第二岛链;若搭配舰载弹射技术,甚至能实施全球存在。
成本碾压:B-21单价7亿美元,而无人隐轰成本可能不足其1/3。用五角大楼报告的原话:“中国可以用造一架B-21的钱,部署一个无人轰炸中队。”
战略模糊性:无人机跨域行动的政治风险远低于有人机,这意味着中国在台海、南海等敏感区域将拥有更灵活的“战略抓手”。
(本文由AI辅助创作)
五、终极猜想:轰-20的真容与未来战争的形态
倘若无人隐轰是“矛”,轰-20必然是“执矛之手”。老蚕推测,轰-20很可能采用比B-21更激进的“全向隐身设计”——无垂尾、可变涵道、全身传感器融合,甚至具备指挥太空侦察卫星的能力。而无人隐轰的首飞,或许暗示轰-20已进入体系化测试阶段,亮相只是时间问题。
更长远看,这场竞赛的本质是战争哲学的分野:美军追求“技术代差”,中国专注“体系破击”。当F-35还在升级雷达模块时,我们已用无人隐轰组成了“云端杀戮链”。这就是东方智慧——你打磨你的瑞士军刀,我编织我的天罗地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