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心理博弈:用极限施压制造谈判筹码
美国的关税威胁实际上也是心理战。通过提出不可能接受的条件,美国试图在谈判桌上换取中国在其他领域的让步。但中国早已看穿这套把戏:2025年6月,中国对美煤炭、原油、LNG进口已几近清零,而2024年中俄贸易额却逆势逼近2500亿美元。这种“脱钩”不是被动应对,而是主动布局,2025年更是加速推进本币结算,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储备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。美国的极限施压,反而加速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去美元化进程。
三、战略威慑:向全球传递“反俄联盟”信号
美国对华施压具有双重威慑意图:既想孤立俄罗斯,又试图分化全球能源市场。但现实狠狠打了美国耳光:7月31日,中俄伊三方会谈消息传出后,伊朗原油出口量不降反增;8月4日,巴西、印度等国集体拒绝美国“站队”要求。其实,美国对中国干这些事根本对中国毫无效果,恰恰相反,他反而会更加促使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。道理很简单,一则可以获得一些价格优势,二则可以签署稳定供应的协议,只能让中国在谈判上更具优势。而且,中国为了立强拒美国的人设,那也会更加高调地来干这些事。但是,美国也是通过这些信号来传递他的“反俄联盟”立场,从而把这个条件强加到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当中,并以此来孤立俄罗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