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温江区依托24小时“留灯书屋”开办“留位艺术夜校”,湖北潜江“播动潜江文化驿站”集直播培训与实践、社区阅读、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,北京“美后肆时”四合院年均举办600多场文化活动……遍布城乡的文化新地标,见证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民心、惠民生,不断向深层推进的坚实足迹。
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为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文化供给带来突破。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文化和旅游部通过示范培训、交流推广、政策引领,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超4万个。作为我国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重要延伸和补充,“新空间”颜值高、设计感强、内容多、运行灵活,成为百姓身边的“文化客厅”。
笔者在采访中发现,各地涌现的“新空间”以五个“新”满足百姓多元化、高品质文化需求。
新布局,打破行政藩篱,融入生活圈。
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多以行政区域布设,“新空间”则颠覆边界,或嵌入书店、咖啡店、城市公园、商圈,或依托传统村落、农家院落、民宿、乡村旅游点,在街头巷尾、田间地头,与生活融为一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