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无人机战争:透明战场与心理威慑的致命方程式
此次空袭的战术细节耐人寻味:俄军并未动用昂贵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或图-95战略轰炸机,而是选择成本不足3万美元的“沙赫德-136”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。这种“蜂群战术”背后的算计堪称精妙:
经济账与消耗战
每架无人机造价仅为乌军“爱国者”拦截弹(约400万美元)的1/130。当俄军以273架无人机换走乌军88枚防空导弹时,相当于用2100万美元消耗了基辅3.5亿美元的防御资本。这种非对称消耗彻底暴露了西方军援的致命短板:再先进的防空系统也经不起“廉价无人机海”的持续冲击。
透明战场与指挥链瘫痪
俄军无人机群中混杂了大量电子干扰装置,导致128架目标从乌军雷达上“幽灵般消失”。这实则为后续巡航导弹打击铺路——当防空部队疲于应付无人机时,真正的杀招(如“伊斯坎德尔”弹道导弹)已悄然锁定关键基础设施。
心理战的终极形态
长达9小时的空袭警报、建筑玻璃的震颤、社交媒体上流散的残骸影像,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场针对平民意志的“认知域作战”。正如俄军事理论家特列季亚科夫所言:“现代战争已从摧毁军队转向摧毁社会承受力”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