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军应对之策则显露疲态。其新组建的“亚速-3”突击旅虽在武赫莱达尔方向发动反冲击,但开源信息显示该部60%士兵仅接受过3周速成训练,反被俄军“拖刀计”诱入雷区。更严峻的是,西方军援M109A7自行火炮到货量连续三月未达协议量的30%,迫使乌军重启封存的前苏联D-20榴弹炮,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将进一步加剧火力密度失衡。[page]
五、历史透镜下的顿涅茨克:战争逻辑的终极拷问
站在1172天的血色刻度线上回望,顿涅茨克战局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缘争夺。俄军在此处的每一寸推进,都在验证克劳塞维茨“战争是政治延续”的经典论断——当2024年乌军撤离阿夫杰耶夫卡时,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曾明言“此役价值等同于解放柏林”,如今顿涅茨克西线的突破,实为克里姆林宫对“特别军事行动”目标的再校准:通过建立稳固的“缓冲区”,迫使基辅当局回到明斯克协议3.0的谈判桌前。
然则战场辩证法永远充满讽刺。2014年乌军丢失斯拉维扬斯克时,北约军事顾问曾断言“失去顿涅茨克门户等于失去整个顿巴斯”;十一年后,当俄军真正触摸到这个“门户”时,却发现门后并非终结战争的钥匙,而是更广阔的战略迷宫。或许正如普鲁士老毛奇所言:“胜利的最大价值,在于为下一场战争积累教训。”对于顿涅茨克的士兵与平民而言,这个教训的代价,实在太过沉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