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码二:军事中立的“技术性包装”
尽管沙特军力难以比肩中美俄,但其“钞能力”完美适配监督需求:2024年沙特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已达2.1万亿美元,足以组建由2000名国际观察员、300架无人机、50颗商业遥感卫星构成的监控网络。更妙的是,沙特在冲突期间既未参与对俄制裁,也未向乌军提供致命武器,这种“消极中立”反而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公约数。
密码三:特朗普主义的“遗产红利”
特朗普政府推动的“中东和平新计划”在2025年仍在发酵。通过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、撮合阿联酋等国与以色列建交等操作,美国在中东构建起以沙特为支点的代理人网络。如今提名沙特监督停火,既能巩固美沙军事同盟(沙特80%武器来自美国),又可借沙特之手遏制俄罗斯在黑海能源霸权,堪称“一石三鸟”。
三、监督权背后的“三环博弈”:谁在主导游戏规则?
第一环:美俄的“桃子分配学”
美国选择沙特而非中国,本质是防止停火红利被战略竞争者收割。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,若中国再获监督权,将在欧亚大陆形成“能源-安全-经济”三位一体的影响力闭环。反观沙特,其军力投射范围不出波斯湾,政治影响力受限于君主制属性,注定难以威胁美国霸权。对俄罗斯而言,接受沙特监督相当于变相承认美国主导的战后秩序,但普京更在意的是换取西方默许其对乌东四州的实际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