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宣:中国将“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”

时间:1725887649
来源:

其二是数据对比,现在的近地轨道小行星观测,说它复杂也复杂,说它简单也简单,就是在天区上找来路不明的小型天体,对其进行描迹,然后和天区上本来有的天体进行对比,找出隐藏在群星里的小行星,然后测算小行星的轨道诸元,确定该小行星是否会对地球造成威胁。

这两个要点当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,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覆盖整片天区。比如对黄道面以外飞来的小天体就很难即时发现,对从地球公转方向另一侧飞来的小行星,由于往往会隐藏在太阳的光芒里,也很难发现,还有南半球天文台远比北半球少,让南半球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也严重不足。但是,以目前人类所具备的技术能力来说,这已经是效率最高也是最先进的观测小行星的方式了。

发现之后又如何处理呢?核弹肯定是没用的,其实早在《三体2》里,大刘早已经借着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科学家的口吻说出来了,核武器在太空中主要的能量释放方式是光辐射,对于小行星的毁伤能力很差,即使能将一些小星体炸碎,引力也会让星体碎片重新聚合在一起,只不过相对松散一些而已。因此,对于此类近地小行星的处理方式,核武器实在是一种比较低效的处置方式。

目前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处置方案有两种:一是美国NASA的DART计划,这一计划采用的是动能撞击模式,也就是通过动能撞击对小行星产生一个速度分量,改变小行星的轨道,特定情况下,可能通过连续不断的撞击,来确保小行星的变轨量达到足以避开地球的程度;二是直接在小行星表面安装离子发动机,使用发动机的速度分量来累积改变小行星轨道,达到小行星避让地球的程度,其实这两个方案本质上来说是差不多的,都是试图将这些近地小行星“推”离地球而不是直接炸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