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俄罗斯放下身段选择歼-35,将是一次精准契合的双赢:
动力无缝衔接: 歼-35原型机曾使用俄制RD-93发动机(米格-29发动机衍生型),适配现成的RD-33系列毫无障碍。
产能与成本保障: 中国强大的工业机器能确保稳定供应,价格也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,契合俄罗斯捉襟见肘的军费。
性能碾压优势: 歼-35的综合性能,尤其是航电系统(先进AESA雷达、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EODAS、高度综合化的战场信息融合能力),对俄罗斯现役任何战机(包括苏-57初期批次)都是“降维打击”。其技术水平足以比肩F-35C,是全球顶尖中型隐身舰载机。俄罗斯若能消化吸收其技术,足以让本国航电水平跃进5-10年,追平欧洲。
填补关键战力空白: 为俄罗斯未来可能的中小型航母提供真正可用的隐身舰载力量,避免航母沦为摆设。
四、 最难逾越的鸿沟:北极熊的“玻璃心”与帝国旧梦
技术可行、经济划算、战略急需——所有理性分析都指向引进歼-35是俄罗斯海军最优解。但最大的障碍,横亘在克里姆林宫决策者心中:那难以放下的帝国尊严和“老师”心态。
数十年来,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主旋律是“俄卖中买”。从苏-27奠定中国三代机基础,到现代级驱逐舰带来区域防空能力,再到本世纪初仍在引进苏-35和S-400,俄罗斯长期以“老师”和“技术输出者”自居。即便在歼-20横空出世后,俄罗斯军工体系内部仍弥漫着对中国“仿制者”身份的刻板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