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空军深刻体会到什么叫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了,1995年,随着F-22的关键设计评审工作全面完成,美国开始着手准备制造全世界首款第五代战斗机。而彼时太平洋对岸的中国,才刚刚从俄罗斯那里获得第四代战斗机苏-27,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-10甚至都还没首飞。此时的美国人怎么都不会想到,30年后,自己引以为傲的F-22,需要通过砸钱升级的方式,来努力确保面对中国战机的时候不至于被动挨打。
最近,美国空军宣布授予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一笔价值2.7亿美元的合同,要求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将分布式光学系统(TacIRST)集成到F-22战斗机身上,外媒称这是一项“史诗级加强”。
F-22设计源于冷战时期,虽然美国设计师竭尽所能的为F-22融入各种前瞻性设计,想要让F-22适应几十年后的空战环境,但是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,冷战时期的技术条件也是有限的,航电架构以及半导体加工技术的性能限制,让F-22的航电系统相较于2010年之后服役的歼-20与F-35,存在着明显的差距。
F-22当初假想的作战环境是西欧,面对苏联可能发起的战略突击,假定的空战环境极为复杂,双方战机群很可能在相对较小的空域内犬牙交错,战斗机刚起飞可能就要立即投入到空战当中,此时双方的探测系统,很难在电磁波如此混乱的情况下,通过追踪电磁波来定位美军的F-22。而西欧遍布各种机场的环境,又让F-22对航程的要求并不高,为了应付混乱空战环境下,随时可能发生的近距离遭遇性空战,F-22又对机动性有非常高的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