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是一款具有‘重症思维’的‘AI队友’,具有个体化查询及诊疗建议、病历撰写和重症知识查询三大核心智能应用,可全面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,让医护人员回归更本质的医疗工作,重塑更高效与温情的医疗环境。”深圳南山医院党委书记侯铁英在一节场景体验课上热情推介。
2024年,深圳市委党校开展人工智能实操培训,学成归来的侯铁英立即在医院部署临床诊断智能化应用,并与腾讯、华为合作打造AI医生,将医疗服务从病房拓展至社区,推动市民健康管理从“被动治疗”到“主动预防”。
诊疗效率在提升,服务体验也在改善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推出的“贝大夫”AI智能体,成为患者的“看病搭子”,可以实时提供候诊进度、取药位置和检查报告提醒,甚至支持粤语交互,为北上就医的港人提供便利。
基层医疗机构同样在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。在深圳全市97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,已有400余家引入智能诊疗辅助设备,形成“AI+医疗”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。
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塘社康中心为例,该机构部署中医AI辅助诊断系统,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转录医患对话并生成标准化电子病历,同步实现多方言识别功能,使病历规范率提升至99.2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