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尽,欧洲的政治风向却已悄然转变。当乌克兰反攻计划折戟沉沙、美制军援迟迟未至时,西欧各国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这场代理人战争的代价。越来越多的欧洲政客和学者开始质疑:究竟是谁在真正受益?又是谁在承受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、通胀压力与战略自主权的流失?

一、战争红利与代价的错配
俄乌冲突爆发之初,欧洲迅速站队乌克兰,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。然而两年过去,欧洲逐渐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:制裁的反噬效应远超预期。俄罗斯通过能源转向亚洲市场稳住了经济基本盘,而欧洲却被迫以数倍价格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,工业竞争力严重受损。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、汽车产业链纷纷外迁,法国街头黄马甲运动再起——这些都与能源成本飙升直接相关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军火商在这场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。雷神、洛克希德·马丁等企业的股价翻倍增长,而欧洲各国却被迫耗尽库存装备填补乌克兰战线。波兰、捷克等东欧国家甚至出现“掏空本国军备援乌”的尴尬局面。笔者曾多次强调:战争从来是生意,而非正义。当看官们看到拜登政府一边批准对乌军售一边推迟实际交付时,便该明白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谁的摇钱树。[page]
二、欧洲战略觉醒的三大征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