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军的成功源于三点:一是精准情报,如袭击梁赞炼油厂(年产能1700万吨)和库班输油站,后者是里海输油管道枢纽,一击瘫痪;二是技术优势,乌无人机多为民用改装,成本低廉却高效,如袭击阿菲普斯基炼油厂时,俄防空旅形同虚设;三是战略耐心,布罗夫迪强调“周而复始打击”,确保目标无法恢复。反观俄军,虽威胁升级报复,但总统言论如“视乌领土外国军队为合法目标”,反招致西方制裁加码,美乌正商谈千亿美元武器交易,以技术换军火。能源战影响深远:俄炼油产能暴跌24.2%,不仅民用短缺,更可能限制军事行动持续性——毕竟,前线部队每日耗油量惊人,缺油意味着攻势停滞。笔者判断,乌军此策是“釜底抽薪”,旨在拖垮俄战争机器,而欧盟支持乌加入欧盟,西方长期援助让俄“速胜梦”破灭。但看官们,能源战也是双刃剑:平民为此买单,油荒引发通胀,民生凋敝。[page]
前线胶着:领土得失背后的绞肉机
莱曼方向,俄军正朝德罗比谢夫北侧推进,距北顿河不足6公里,另一路则试图穿越桑德里霍洛夫——表面推进,实则陷入泥潭。苏梅方向更显荒诞:俄军部队损伤惨重却谎报进展,上级信以为真后指派更难任务,导致“谎言死循环”,浪费资源且延误战机。这种内部虚假信息,折射出指挥体系的混乱。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则宣布,8月乌军在两个方向收复领土比失去的多五倍,“重控超26平方公里,仅失5平方公里”,苏梅就是其一。波克罗夫斯克战区,乌军解放多布罗皮利亚方向的6个定居点,“亚速”第一军自接指挥后,夺回格鲁日斯克等地,俄军损失3500多名士兵和大量装甲。看官们,这些战果看似亮眼,但战争非仅领土游戏——它涉及消耗战。乌军第65旅曾袭击扎波罗热燃料列车,切断俄补给线,而俄军则在库尔斯克等地遭风暴袭击,伤亡惨重。笔者分析,当前战线呈“多线胶着”:乌军靠无人机和游击战术弥补兵力劣势,俄军则依赖人海冲锋,但步兵短缺问题加剧(后文详述)。胜负关键在持久力,非一城一地得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