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 技术领先:全向隐身与人工智能飞行控制
传统无人机通常采用“机身+机翼+双尾翼”的经典构型,而此次展出的无尾翼机型彻底打破这一惯例。
通过将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的飞翼式设计,这款无人机实现了对雷达波的全向隐身能力。军事专家傅前哨指出,这种创新布局使雷达波的反射截面积大幅缩减,配合特殊吸波材料与进气道优化设计,即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难以被探测到。
取消尾翼意味着要攻克飞行控制的世界级难题。这项创新需要突破传统空气动力学框架,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平衡系统,绝非普通国家能够完成。
03 作战能力:从辅助装备到主导战场
这款无人制空作战飞机的机腹疑似配备大型内置弹舱,以保持低雷达反射面积,同时能够携带空对空或精确制导武器。
机头下方还安装了类似F-35光电瞄准系统(EOTS)的传感器,表明其不仅可执行打击和侦察,还可能承担空战任务。
它与攻击-11无人机形成鲜明对比。攻击-11主要执行对地打击、电子战与情报侦察任务,而此次阅兵中展示的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则明显更偏向高机动、高性能的“无人战斗机”方向。
04 中美差距:不同的发展路径
美媒评价称,相比之下,美国空军近年将重点放在“协同作战飞机”(CCA)计划,强调低成本、可批量部署的“忠诚僚机”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