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海战役唯有一人能击败粟裕,最后却仍然战败

时间:1703816262
来源:

二者因为黄百韬兵团地扼苏北鲁南,其主要驻地新安镇是陇海线东端要点,华野主力向南发展的头号眼中钉肉中刺,不拔掉这个钉子无法南进。

二、国军最后一张王牌

那么为啥会越搞越大,成了中原、华野两大野战军合力斗国军徐州和华中两大“剿总”呢?

粟裕部署完毕围歼黄百韬兵团,本来颇有胜算,但正如AI时代的围棋圣手,刚布好局,还没进入中局,就已经预见到大龙纠缠必有恶斗之局面,粟裕因此在毛主席的启发下提出了大淮海的战役决策,即在徐蚌一带将国军主力聚歼。

如果粟裕是水平普通的战役指挥员,极有可能在打黄百韬过程中被不断围拢上来的国军重兵集团包围,虽不至于战败,但极有可能打成僵持仗,彼此数十万大军对峙,谁也吃不掉谁。

但粟裕极高明、极开放、极敏锐的战略头脑,使我军提前进入大决战状态,稳稳占据战争的先手。

于是乎,不仅徐州“剿总”全部主力都被粟裕牵着鼻子掉进徐淮大战,华中“剿总”也被卷入进来,双方兵力都压了上来,从三十余万对四十余万,变成了五十多万对七十多万。

所谓六十万对八十万,大概是双方四舍五入的概称。

我军五十多万兵力,其中主力纵队大约仅有四十余万,其实是军区和半主力的地方游击队。国军七十多万,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绥靖区及守备部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