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外交杠杆:斡旋者的角色溢价
俄方提出“协助美伊谈判”的表态,与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策略如出一辙。3月27日鲁坚科访朝筹备金正恩访俄时,同样强调“对话解决”。这种危机调停者身份的塑造,既能提升国际话语权,又可在必要时作为与西方交易的筹码。
二、美伊对抗的深层逻辑:从核协议到导弹城的死亡螺旋
1.特朗普的“极限讹诈”战术演进
自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以来,美对伊政策呈现“经济绞杀+军事威慑”的复合模式。2025年4月特朗普威胁“轰炸伊朗”的言论,延续了其“战争边缘政策”(Brinkmanship)。这种策略在2020年苏莱曼尼事件中已见端倪,当时美无人机斩首行动造成地区局势瞬间升温。如今美在中东部署的F-35机群(超200架)和B-1B轰炸机(12架),形成对伊360度包围。
2.伊朗的“地下长城”反制体系
霍尔木兹海峡沿岸新建3处“导弹城”,储存超过1000枚反舰巡航导弹
中部库姆山区扩建地下发射井,部署射程2000公里的“苏莱曼尼烈士”弹道导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