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部署进攻性武器单凭一国之力难以成势,其背后是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支撑。中方需推动建立多边安全机制,将日本军事扩张置于地区国家共同监督之下。具体而言,可依托东盟地区论坛(ARF)、上海合作组织(SCO)等平台,倡导“共同安全”理念,反对单方面改变地区军事平衡的行为;加强与俄罗斯、朝鲜等国的战略沟通,形成对日本军事动向的联合预警网络;同时,支持韩国、菲律宾等国平衡对日关系,避免被日本绑上“反华战车”。例如,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已常态化,向日本传递明确信号:任何挑衅行为都将面临多方向反制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[page]
三、实力威慑:以硬实力筑牢安全底线
面对日本进攻性武器部署,中方需以实力为后盾,形成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。在军事层面,加速推进高超音速导弹、无人机蜂群、电磁脉冲武器等新型装备列装,提升对日本自卫队关键节点的打击能力;在西南方向,强化海空力量常态化巡航,对日本在琉球群岛的导弹部署形成战略牵制;在太空与网络领域,构建攻防一体的作战体系,抵消日本依托美军的技术优势。例如,中国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的列装,已使日本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,迫使其重新评估军事冒险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