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,脉动生产线让无人机变“快消品”。 年产千架的能力意味着什么?战时这就是空中洪流。二战时美国用汽车厂造飞机碾压轴心国,今天中国用无人机自动化生产线展现的,是现代工业战争的另一种形态。
三、隐藏的棋局:民转军的战略缓冲区
看出门道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了,T1400的性能参数藏着太多军事化接口:
6500米升限正好是高原边境常用高度
8小时续航覆盖大部分巡逻半径
6级抗风能力在南海季风期依然可用
更值得玩味的是其模块化设计。今天装农药箱是植保机,明天换侦查吊舱就是侦察机,后天挂消防弹就成了灭火机——这种“变形金刚”特性,本质上就是现代战场最需要的多任务适应性。
笔者从特殊渠道获悉,军方代表已多次考察这条生产线。不是要直接采购民品,而是学习其“低成本、高可靠、快迭代”的研发模式。当美国还在为CH-47K单机3800万美元的价格争论时,中国可能很快就能拿出成本只有十分之一的重型纵列双旋翼机。
四、未来战场:当“钢铁洪流”遇上“无人机海”
让我们把视野拉到2030年的台海战场想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