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官们,最近克里姆林宫放出一记“太空核爆弹”:普京亲自拍板,将“海燕”核巡航导弹的微型核动力装置用于月球基地建设,另将“波塞冬”核动力潜航器技术转化为地外探测机器人。军事核技术与太空探索的首次深度捆绑,瞬间引爆全球航天界的神经。

一、俄式“技术复用”:从毁灭性武器到星际开拓工具
“海燕”核导弹的微型反应堆,本是针对跨极地打击设计的持久动力源,可在太空极端环境中实现长达数年的持续供能。而“波塞冬”潜航器的耐压壳体与抗辐射控制系统,经改造后可直接用于地外机器人探测——这种“军转民”的硬核操作,堪称俄式工程思维的极致体现。
俄国家航天集团已明确将核动力月球基地列为2030年前重点目标,并计划在2036-2040年间建成首个月面核能供能站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技术路线并非简单拆解武器部件,而是基于原有核动力平台进行适应性重构:例如将“海燕”的紧凑型反应堆与热管理系统整合为月面能源模块,同时利用“波塞冬”的自主导航技术开发可在月球熔岩管中作业的探测机器人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