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关键的一点:不敢玩火! 对面站着的,是一个手握数千枚核弹头的俄罗斯。 北约的“集体防御”条款再神圣,在面对核大国时,其“自动触发”的魔力瞬间失效。 若换个小国,北约的“正义之师”恐怕早已“一拥而上”,管它是不是误会。但面对俄罗斯?算了吧,“谨慎”才是王道。北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它的“集体防御”并非无条件、无差别的“金钟罩”,而是一个充满了政治算计、权衡利弊的“薛定谔的盾牌”——用不用、怎么用,全看对手是谁,风险多大。本质就是“欺软怕硬”。
波兰的怒火撞上了北约这堵“棉花墙”,徒留一声憋屈的叹息。所谓的“护身符”,关键时刻成了摆设。[page]
(二) 盟友的“塑料情”:美欧各打算盘,北约“同床异梦”
北约的低调,绝非偶然,而是其内部早已分崩离析的必然结果。曾经对抗苏联时“铁板一块”的假象,在特朗普重新掌舵美国后,被撕得粉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