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欧洲终于看清:美国真正在乎的不是乌克兰主权,而是如何用乌克兰的血肉消耗俄罗斯实力。当乌军伤亡突破50万、适龄兵源枯竭时,美国防长奥斯汀仍公开宣称“美国将支持乌克兰直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”。这种赤裸裸的冷血表态,终于刺痛了欧洲的神经。[page]
四、破局之路:能源与安全架构重组
欧洲要真正摆脱困境,必须完成两大战略重构:
能源上,重启与俄对话渠道,哪怕先从人道主义能源走廊做起。北溪管道虽毁,但土耳其溪、非洲能源枢纽等替代方案仍可探讨;
安全上,推动新欧洲安全架构谈判,将俄罗斯纳入对话体系——正如冷战时期赫尔辛基协议所做的那样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东大始终倡导的“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安全观”正在获得更多回应。就连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悄悄改口,称“北约不寻求孤立俄罗斯”。这种转变背后,是欧洲意识到东亚某大国正在通过斡旋沙特伊朗和解、推动金砖扩员等方式,重塑全球安全治理范式。而东大的民用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的卓越表现,更让欧洲意识到技术自主的重要性。[page]
五、历史转折点上的选择
俄乌战争本质是苏联解体后欧洲安全架构缺陷的总爆发。当北约持续东扩触及俄罗斯红线时,冲突已成必然。但智慧的政客懂得如何将危机转化为重构秩序的契机。如今欧洲站在历史岔路口:是继续充当美国地缘政治棋子,还是回归俾斯麦式的务实传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