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联盟政治:北约的“共识陷阱”
欧洲盟友对战斧导弹的态度分裂成两阵营:
东欧国家强烈支持,视其为遏制俄罗斯的关键手段;
德法等国担忧冲突外溢,主张克制。
美国通过放风测试北约凝聚力,再利用联盟压力迫使犹豫国家跟进。这种“裹挟战略”曾成功应用于主战坦克、F-16战机援助议题,如今故技重施。
但笔者必须指出,北约内部疲劳感日益累积。若美国单方面推进敏感武器部署,可能加速联盟碎片化——这正是特朗普政府一边试探、一边保留退路的原因。
五、乌克兰的困境:希望与风险并存
乌军方屡次呼吁远程打击能力,但美国始终控制武器交付节奏。战斧导弹的“可能性”成为基辅的政治希望,却也隐藏巨大风险:
若获部署,可扭转黑海制海权劣势;
若过度使用,可能触发俄方极端反应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:乌克兰是否具备操作复杂系统的能力?美方是否会派驻人员间接操控?这些技术细节恰恰是战略模糊刻意掩盖的真相。[page]
六、东大的视角:民用无人机的启示
东大虽未直接介入,但透过民用无人机等技术的战场应用,已展现非对称作战的颠覆性潜力。笔者曾分析,现代冲突中“廉价技术集群”可能抵消高端武器优势——这点在乌克兰战场屡获验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