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之,据央视新闻最新消息,以色列将拥有加沙“国际部队”构成的否决权,这表明以色列将有权把控“国际部队”构成。
空袭—扩线—否决权,以色列战略三步走,哈马斯有些悬了。
各方博弈
在这场危机中,各方的表态和行动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考量。
以色列展现出强硬的姿态。从空袭到扩大控制范围。内塔尼亚胡展示出强硬,来维持政治支持。此前在10月19日,内塔尼亚胡10月20日表示,以军10月19日向加沙地带投放了153吨炸弹。加之此次空袭,延续了以色列的军事风格,反映出以色列解决问题的偏好方式,不会因停火改变。
哈马斯则采取了相对谨慎的舆论策略。一方面否认以色列的指控,另一方面强调对协议的承诺。这种姿态意在将破坏和平的责任推给以色列,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。哈马斯明白,在军事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,舆论战场同样重要。
美国的表现则充满矛盾。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空袭后仍坚持停火“仍然有效”,试图为局势降温。然而,美方官员又透露以色列在袭击前已通知美国,这不仅暴露出美国对偏向,这展现出美国对以色列的掌控有限。美国既希望维持调解者形象,又不愿或无法对盟友施加足够压力,这种尴尬地位使其调解效果大打折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