拦截窗口前移:印度导弹刚飞出大气层,就可能被红旗-29在中段“点穴”摧毁,所谓“威慑纵深”化为泡影;
全域机动反制:无论导弹从拉贾斯坦沙漠还是安达曼群岛升空,红旗-29的机动载具均可快速封锁弹道;
体系化碾压:红旗-29并非孤军,它与红旗-19(末段高层拦截)、红旗-9C(中低空补盲)构成“中段-末段、太空-大气层”的立体火网。配合东大“六战六捷”的中段反导试验记录,任何核边缘政策都沦为豪赌。
更需看官警醒的是,印度核战略的致命矛盾:口头承诺“不首先使用”,却暗藏“先发制人”条款。当红旗-29将拦截线推至印度国境之外,其导弹甚至未及飞越边界便可能凌空爆炸——所谓“核筹码”,在动能撞击的烈焰中只剩战略裸奔。[page]
四、重构规则:从恐怖平衡到主动拒止
红旗-29的本质是核威慑逻辑的重构者。旧时代的“相互确保毁灭”恐怖平衡,正被东大改写为:“你或许能发射,但我大概率能拦截;即便侥幸突防,我的二次打击仍将终结棋局”。这种从“被动抗揍”到“主动拒止”的跃迁,使东大获得两大战略自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