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涉及“核不扩散”这一西方核心安全关切的议题上,欧洲最终的政策锚点,很难真正摆脱华盛顿的引力场。英法德三国或许在战术节奏、谈判姿态上与美国存在微调空间,但在迫使伊朗实质性遏制其核计划这一终极战略目标上,欧洲与华盛顿的终点站是同一个。
从这个冷酷的视角审视,伊朗在决定性的美伊谈判前夜,倾尽全力与英法德展开密集磋商,更像是一种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的悲壮努力。
其核心目标异常清晰且务实:不惜一切代价,阻止英法德三国在10月18日那把“制裁钥匙”永久失效之前,启动那足以令伊朗窒息的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。 只要能将这把悬顶之剑的启动推迟到10月18日之后,即使短期内无法实质性修复与欧洲的关系,对德黑兰而言,已是战略层面的重大胜利。
德黑兰的欧洲突围,是一场在超级大国铁拳阴影下寻求生存缝隙的悲壮博弈。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一场在制裁绞索收紧前的最后挣扎,一场在西方阵营裂缝中寻找微光的绝望尝试。
欧洲的“中间路线”若能真正挣脱美国的战略锁链,展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力量,将为全球众多在强权夹缝中求存的中小国家提供一个珍贵的范例,证明多极化世界并非幻想。然而,若欧洲最终仍选择向华盛顿的意志低头,则再次以冰冷的现实昭示:强权政治的铁律,依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坚硬的地缘法则。
德黑兰的天空下,制裁的倒计时仍在滴答作响。欧洲走廊上的这场突围,无论最终是绝境逢生,还是悲壮落幕,都将以其尖锐的棱角,刻写下这个时代国际政治中最残酷的权力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