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战略规划研究中心分析师伊利亚·克拉姆尼克点明两条路径:国产苏-75“绝杀”战斗机,或直接采购中国歼-35舰载战斗机。
苏-75前景黯淡。这款2021年航展亮相的概念机至今未首飞,缺乏国外投资和俄军订单让它深陷“难产”泥潭。即使强行推进舰载型研发,至少需要十五年时间,2040年才能服役的它注定“面世即落后”。
歼-35却展现出压倒性优势。这款双发中型隐身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28吨,载弹量达8吨,配备氮化镓T/R模块雷达,探测距离达230公里。
更关键的是,单价仅5800万美元,不到F-35的一半,且具备立即交付能力。
04 放下身段,俄罗斯军工的历史性转身
当俄媒讨论采购歼-35时,其象征意义远超军事价值。几十年的武器输出大国,开始考虑进口核心作战装备8,这种转变如同地质板块移动般震撼。
俄罗斯军工曾创造辉煌。苏-33舰载机在库舰甲板上呼啸起落的画面,曾是红海军力量的象征。如今,仅存的20余架苏-33已不堪用,而替代品米格-29K只是四代机,在中美五代舰载机面前形同“活靶子”。
技术代差让俄罗斯清醒。歼-35配备的自适应航电系统、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网络中心战能力,对电子技术落后的俄罗斯形成“降维打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