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国防部近期的一场闭门会议,为“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”号航母的命运画上了一个沉重的休止符——维修彻底停止,报废拆解几乎已成定局。这艘曾在冷战尾声惊惶逃离乌克兰黑海造船厂、为俄罗斯强撑三十年“航母大国”门面的海上巨兽,终于要在船厂生锈、火灾和经费枯竭的三重绞杀下,告别历史舞台。
消息一出,无数中国军迷心中五味杂陈。辽宁舰的前身“瓦良格”号,正是“库兹涅佐夫”号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同一条滑跃甲板上诞生的亲姊妹。山东舰虽脱胎换骨,血脉中依然流淌着那份独特的苏俄设计基因。
命运分叉点:1991年的那场仓皇逃亡
时间倒回1991年寒冬,苏联帝国行将就木。尚未完全具备战斗力的“库兹涅佐夫”号,被一支仓促组成的舰艇编队从黑海造船厂紧急拖出,顶着漫天风雪,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,一路向北狂奔。这次逃亡,为俄罗斯保住了硕果仅存的大型水面舰艇,却也埋下了日后所有悲剧的种子。
解体后的俄罗斯百业凋敝,军费常年捉襟见肘。“库兹涅佐夫”号的维护保养沦为奢侈,训练严重不足,舰载机联队从未满编。讽刺的是,俄海军获得新一代舰载机米格-29K的机会,竟来自于为印度改装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航母的附带合同。西方观察家对此评价刻薄:滑跃甲板、出动率低下、战斗力仅及美国超级航母的零头——这种论调甚至一度笼罩在初生的中国航母头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