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PL-15E与阿斯特拉的博弈,看印度的军工焦虑

时间:1747370010
来源:

三、军工“黑洞”:印度的“万国牌”困局与“PPT造弹”传统

印度对霹雳-15E的焦虑,本质是军工体系结构性危机的投射:

装备“拼多多” :印空军同时运营俄制苏-30MKI、法制阵风、英制美洲虎和国产LCA,但这些战机的数据链互不兼容。例如,阵风的“流星”导弹无法与苏-30的俄制系统共享目标信息,导致空战协同沦为“单打独斗”。反观巴军,通过全体系中国装备实现“预警机-战机-导弹”无缝衔接,形成“1+1>2”的战斗力。

研发“马拉松” :阿斯特拉项目启动于2000年,MK1型直到2024年才批准量产,而MK2、MK3至今停留在PPT阶段。相比之下,中国从霹雳-12到霹雳-15E仅用15年,且实现自动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。印度军工的“十年磨一剑”,往往磨成了“绣花针”。

成本失控:即便阿斯特拉MK2未来列装,其单价预计高达500万美元,远超霹雳-15E的200万美元外贸价。更荒谬的是,印度曾花费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,单价超过F-35,却仍被巴军“歼-10CP+霹雳-15E”组合压制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