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东的夜空从未真正平静。当特朗普在最后一刻按下暂停键,以色列空军待命突袭伊朗核设施的战机引擎轰鸣戛然而止,这场谋划二十年的"巴比伦行动"最终沦为政治赌桌上的筹码。笔者将以三组镜头,带看官穿透迷雾,看清这场战略博弈背后的刀光剑影。
一、暗影中的利剑:以色列的二十年杀局
2009年纳坦兹核设施上空的无人机掠过时,摩萨德特工已在德黑兰潜伏七年。这个浓缩铀工厂地下18米的离心机大厅,早被以色列特种部队标注为"目标A"。当伊朗科学家发现计算机系统突然失控时,他们不会想到,此刻特拉维夫的地下指挥所里,内塔尼亚胡正对着三维作战模型露出冷笑。这种"蠕虫病毒"战术,不过是2000公里外那场世纪突袭的预演前奏。[page]
以色列空军参谋部始终保留着三条致命航线:北线借道土耳其领空突入大不里士,中线穿越约旦直插伊斯法罕,南线绕行沙特奇袭布什尔。每架F-15I战机都精确计算过空中加油节点,90架战机的攻击波次误差控制在43秒以内。当2012年奥巴马否决作战方案时,内塔尼亚胡的保险柜里已躺着四套备用计划——包括利用阿联酋基地实施"外科手术打击"的绝密方案。
2023年4月的纳坦兹大停电,暴露了以色列的终极杀招。摩萨德特工混入施工队伍,将微型电磁脉冲装置嵌入核设施供电系统。当德黑兰指责这是"网络珍珠港事件"时,他们不会想到,真正的致命打击已进入48小时倒计时。这种虚实相间的"复合战术",正是以色列二十年磨一剑的战争艺术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