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英雄之殇:勇敢的飞行员与冰冷的钢铁定律
“我们的飞行员很勇敢,但装备决定了他们的命运。”乌克兰前空军发言人伊格纳特的哀叹,道尽了这场不对称战争的残酷。北约提供的“速成班”飞行员仅接受9个月训练,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四代机驾驶员至少需5年。当乌军菜鸟们还在手忙脚乱操作上世纪80年代的仪表盘时,俄军老猎手们已在叙利亚战场积累了数千小时实战经验。
更致命的是后勤困局。34架F-16(实际可出勤不足20架)要对抗俄军300余架苏-30SM、苏-35S与米格-31BM机群,连“车轮战”的资格都没有。每损失一架F-16,乌克兰的空中防线便薄一分,而俄军的战报簿上不过多添一笔数字。
四、西方“施舍”的算计:旧货清理与战略试探
北约向乌克兰输送F-16,从来不是为“扭转战局”,而是一场精明的战略清仓:既能消化冷战库存,又能测试俄军防空体系弱点。这些“退休战机”的参战,暴露出俄军S-400在反制低空突防与电子对抗中的漏洞,却也坐实了F-16在体系化战争中的无力。
泽连斯基索要的120-130架F-16,不过是绝望中的呓语。即便北约倾囊相授,乌军也无力承担每小时3.5万美元的运维成本,更遑论培训足够飞行员。西方的“慷慨”,始终是戴着镣铐的舞蹈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