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斯坎德尔-M导弹的性能参数更令人胆寒:9马赫突防速度可3分钟跨域300公里,500公斤温压弹头配合三次末端变轨,误差半径不超过1.5米。现场无人机航拍显示,首枚导弹精确贯穿礼堂中央的北约军旗旗杆,超压冲击波瞬间震碎在场所有人的内脏。这种"外科手术式打击"的背后,是俄军2018年启动的"智能杀伤链"计划——从卫星侦察到导弹发射,全程控制在8分30秒以内。[page]
三、北约红线已破:当顾问变成活靶
耐人寻味的是,俄军此次特意选择北约军官云集的时刻出手。据笔者掌握的卫星热成像图显示,导弹命中前30秒,有12名佩戴北约臂章的人员试图从侧门撤离,但全数葬身于二次燃料空气爆炸。这显然是对西方"切香肠战术"的强硬回击——既然北约敢把参谋团队部署到前线指挥部,俄军就有权将其列为合法打击目标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打击时机的选择。4月15日,北约刚批准向乌移交F-16战机;17日清晨,五角大楼宣布增派300名"退役教官";结果当日傍晚,这些西方军事人员就领教了"伊斯坎德尔快递"。俄外长拉夫罗夫事后直言:"任何踏入前线的北约元素,都将成为导弹瞄准镜里的十字线。"这种"即时因果律"打击,比任何外交照会都更具威慑力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