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研发困境:雄心万丈,奈何根基浅薄
印度对“堡垒破坏者”的自诩,折射出其长期存在的军事研发困境:
技术差距与自主创新不足:尽管印度在某些领域取得进展,但其整体军事技术水平,尤其是在高端精确制导、材料科学、系统工程集成等方面,与世界顶尖军事强国存在显著差距。其研发体系常被诟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。例如,钻地弹头所需的高强度特种合金、抗高过载精密制导系统等,印度能否完全自主掌握并达到实战所需的高可靠性?证据显示其“军事研发体系效率低下”。
政治干扰与好高骛远:印度军事项目常受政治因素干扰,追求“大国象征”意义往往优先于实际军事效用和可行性评估。“堡垒破坏者”项目紧跟美国GBU-57空袭的“热点”,仓促上马,带有明显的“人有我也要有”的攀比心态,甚至被媒体揶揄为“印度未来可是要当世界老大的,手里没有钻地弹这样的‘家伙式’怎么行”。这种好高骛远、急于求成的心态,极易导致项目脱离实际、预算失控、性能缩水。
平台局限下的“捷径”选择:印度缺乏类似美国B-2这样的战略轰炸机平台,无法效仿美军空投巨型钻地弹的模式。因此,它选择了“抄捷径”——借鉴某些国家或地区(如被暗示的东大东风-15C思路),利用现有弹道导弹平台搭载钻地弹头。这看似解决了投送工具问题,却如前所述,带来了更棘手的战略模糊性和核风险,实乃饮鸩止渴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