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成本与效能的死结
俄军“匕首”导弹单价数百万美元,而修复一段铁轨仅需几小时工兵。用高精度导弹炸铁轨,如同用金砖砸蚂蚁!直至2024年,俄军才获得大量廉价无人机,可对铁路网发动饱和攻击。
3. 战略误判的苦果
俄军初期低估铁路价值,执着于轰炸前线装备,却放任西方军援经利沃夫铁路源源不断输入。待醒悟时,乌军已囤积海量反攻物资。反观乌军,早将俄后勤线列为头号目标,专打油罐车与弹药列车。[page]
四、转折点:铁路瘫痪如何逆转战局?
2024年12月,俄军发动“斩脉行动”:哈尔科夫至敖德萨的20座枢纽站被导弹夷平,5座城市守军因补给断绝投降。乌军引以为傲的铁路网(承担80%军运任务)彻底崩溃,公路运输沦为俄无人机靶场。
血泪教训:
“前线士兵可以三天无弹,不可一日无粮。当铁路瘫痪,胜利便从指缝流走。”——乌军第53旅后勤官
五、钢铁命脉的启示:未来战争向何处去?
后勤即胜负:俄乌战争印证了克劳塞维茨的断言——“战术是战争的四肢,后勤才是心脏。”
混合战争崛起:物理摧毁+网络攻击+民生压制,三位一体打击成新常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