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术启示:非国家行为体的“战略打击”
胡塞武装的导弹攻势绝非盲目报复。选择本古里安机场,既因其承载以色列80%国际航班,打击后直接重创经济;又因该机场毗邻F-35基地,威慑意味明显。这种“打机场、困经济、慑军方”的组合拳,已具备准国家军队的战略思维。看官们需警惕:当武装组织获得远程精确打击能力,传统国家防线将面临空前挑战![page]
四、中东棋局:新乱局与旧秩序的碰撞
胡塞武装的导弹,恰似投中东火药桶的一根火柴。其引发的连锁反应,恐将重塑地区格局。
美以同盟裂痕:霸权衰落的缩影
美国冷落以色列、私签停火协议的行为,堪称美以同盟70年未有之变局。究其根本,是美国实力衰退下的战略收缩:既要减少中东投入,又要遏制中俄渗透,只能牺牲盟友利益。而以色列的愤怒反击——如威胁单独打击伊朗
——可能将美国拖回其本想逃离的战场。这种同盟互信崩塌,正是单极秩序瓦解的征兆。
地区力量重组:抵抗轴心的进击
胡塞武装的导弹,实为伊朗“抵抗阵营”的集体亮剑。黎巴嫩真主党在北部牵制以军,哈马斯在加沙持续游击,胡塞则在红海和导弹战场施压。这种多线联动战术,让以色列陷入“东西南三面受敌”的困境。更危险的是,沙特、阿联酋等美国传统盟友正悄然调整政策,与伊朗缓和关系。若地区大国选择“隔岸观火”,美以的孤立将不可避免。[pag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