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制造业因长期去工业化,无法承接中小企业的批量订单。例如:
造船业:1975年全球第一的产能已跌至第19位,焊工成本高昂且技术滞后,军舰订单激增但产能不足。
变压器行业:大容量产品交付周期长达115-130周,本土企业因盈亏平衡期长不愿扩产。
原材料依赖中国
稀土:美国78%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,80种武器系统离不开中国供应。
医药原料:美国30%的药品原料需从中国进口,印度等替代来源的70%原料仍依赖中国。
关键矿物:64种非燃料矿物依赖进口,其中18种完全依赖,中国占12种关键材料全球产量的50%以上。
成本与效率劣势
美国本土生产成本普遍为中国的3-4倍,且供应链响应迟缓。例如,迈克尔·金的设计修改需求,中国工厂一周内解决,而美国厂商设置障碍并加价。
三、企业的生存策略与市场反应
被迫缩减业务
克莱姆杂货店冻结招聘、削减非必要开支。
母婴品牌GaBBY Bows停止开发新产品,转向“生存模式”。
价格传导困境
消费者对涨价敏感:72%美国人选择更便宜品牌,45%减少购买频率,22%转向通用品牌。企业仅能转嫁部分成本,导致利润压缩甚至倒闭。
供应链多元化尝试
大型零售商(如沃尔玛)施压海外供应商降价,但中小企业缺乏议价能力。部分企业探索东南亚生产,但产业链配套不足。